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推動高等職業院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深化辦學機制和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高等職業院校适應社會需求能力和水平,根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頒布的《高等職業院校适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國教督辦〔2016〕3号)和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關于印發《北京市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評估實施工作方案的通知》(京教督〔2018〕13号)等文件要求,結合我校的實際辦學情況,在完成“高等職業院校基本情況表”、“高等職業院校師生情況表”、“高等職業院校專業情況表”以及校長、專業主任、學生等問卷填答的基礎上,學校圍繞評估指标體系,以内涵建設為重點,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的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核心,精心組織和實施,以 20 個觀測點為依據,重點從辦學基礎能力、學生培養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以及今後的方向與努力等四個方面對适應社會需求能力狀況進行了自評,全面認真分析,查找問題,探究成因,形成思路和對策。具體報告如下:
第一部分球王会体育官方app概況
球王会体育官方app(民政部培訓中心)是國家民政部直屬公辦高等職業院校,溯源于1959年建校的内務部幹部學校,2007年在民政部管理幹部學院基礎上成立,主要承擔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類高等職業教育、全國民政系統幹部職工教育培訓、民政職業技能鑒定、民政政策理論和社會工作研究等職能,被譽為“民政人才的搖籃”,獲得“國家技能人才突出貢獻單位”、“中央機關文明單位”、“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團體”等榮譽。自2013年迎評促建和評估整改以來,學校高職教育理念得到全面提升,辦學規模逐步擴大,辦學特色逐步彰顯,專業建設水平大幅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學校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和球王会体育官方app、民政部培訓中心、民政部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民政部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全國民政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處“五位一體”的獨特優勢,服務行業、服務社會的能力有了較大提升。
截至2017年9月1日,學校設有老年福祉學院、民政管理系、社會工作系、社區服務系、生命文化學院、假肢矯形康複系、通識教育中心等7個教學單位;學曆教育在校生總數4099人,其中:全日制高職學曆教育在校生總數3999人、成人高職學曆教育在校生總數100人。我校共有17個專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物業管理專業,護理專業,民政管理專業,婚慶服務與管理專業,社會工作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公共事務管理專業,公益慈善事業管理專業,社會福利事業管理專業,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現代殡葬技術與管理專業,園林技術專業,假肢與矯形器技術專業,康複輔助器具技術專業,康複治療技術專業。其中,老年服務與管理、社會工作兩個專業為教育部重點支持專業,學校是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牽頭建設單位和現代學徒制改革的試點單位,也是老年服務與管理、社會工作、現代殡葬技術與管理等專業指導委員會秘書處單位。2014年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2017年榮獲北京市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在行業内的主導、引領地位逐步确立。
第二部分适應社會需求能力分項自評說明
球王会体育官方app作為重要的民政教育和培訓基地,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堅持“立足民政、面向社會、服務全國、适應市場、開放辦學”的原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積極響應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發揮行業辦學優勢,适應民政事業發展和民政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以建設優質校為目标,打造養老、假肢、康複、社工、兒童、社區、殡葬等幼老康故特色專業群,各項工作取得了快速發展,整體辦學水平和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适應社會需求能力逐年提升。
一、辦學基礎能力
(一)年生均财政撥款水平
1.辦學經費收入情況
作為一所全日制公辦院校,學校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财政性教育經費、事業收入、社會捐贈經費和其他收入等。學校近三年辦學經費收入年均21802.66萬元,其中:2015、2016、2017年度辦學經費收入分别為13941.19萬元、17392.08萬元、34074.72萬元,辦學經費收入逐年增長。
2.生均财政撥款情況
學校2015、2016、2017年度國家下撥财政性教育經費分别為10860.65萬元、14285.68萬元、11835.37萬元。學校近三年生均财政撥款在30825.78元。我校利用這些經費建設專業綜合實訓中心、維修與改造學生宿舍等設施,學校的辦學條件得以較好的改善。此外,2015和2017年分别下撥了大興校區回遷基建款共計43111萬元,回遷專項經費有效保障了大興校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學校在上級主管部門和政府的支持下,辦學經費逐年增長得益于積極開創工作思路:①财政預算主渠道作為财政收入的基本保障,以财政預算基本預算支出為主,項目支出預算為輔,落實财政預算。②積極争取教育教學項目經費用于學校建設與發展。③積極争取專項資金支持學校内涵建設與創新發展。
(二)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配置
學校2015、2016、2017年度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分别為5364.80萬元(含企業捐贈實踐教學設備85萬元)、5849.19萬元(含企業捐贈實踐教學設備36.96萬元)、6183.24萬元(含企業捐贈實踐教學設備25萬元)。目前,學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為15399.45元。校企合作提供的校内實踐教學設備值三年共接收社會捐贈總計146.96萬元,較好地保障了教學、科研的需求。
學校注重教學條件的改善和育人質量的持續提高,積極适應行業企業發展需求,不斷改善專業設施,以行業企業技術要求,管理規範、設備水平同步為标準,每年添置新的教學儀器設備,同時,淘汰陳舊設備,不斷提升其配置水平。學校逐步完善了教學儀器設備管理制度、配置标準和監管體制,有效減少了教學儀器設備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重購置輕管理、設備閑置、共享與調配困難的不良現象,進一步保障教學儀器設備高效率、高質量運轉,為教學和科研活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三)校舍情況
截至2017年,學校占地面積474950平方米(包含燕郊和大興兩個校區)。其中:教學科研及輔助用房37147平方米,行政辦公用房面積489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118.77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及輔助、行政辦公用房10.51平方米。目前,燕郊校區建有學生公寓6棟,建築面積22520平方米。學校目前擁有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實訓樓、教學樓、圖書館、體育館、師生宿舍、食堂、浴室等,教學、生活和休閑鍛煉設施一應俱全。同時,學校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建設機制,積極開拓辦學資源,利用校企合作、校外實習每年增長實訓基地等方式彌補學校房産等資源的不足。目前大興校區一期、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三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力争2019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學校對教學行政用房管理要求嚴格:①充分體現“一切為了教學,一切為了學生”的辦學理念,各類用房的調配和配置要優先滿足學校教學、專業建設和科研需求。②合理利用,杜絕浪費。③學校嚴格遵守國家有關規定,根據學校人員情況、管理職能等因素,制定用房配置标準,依據定額面積配置用房。
(四)信息化教學條件
1.優化信息化校園軟硬件環境建設
學校高度重視校園信息化建設,緻力打造“數字化校園”,為提升學校信息化數字化軟硬件環境,完善校園網絡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學校進一步加大了信息化建設,升級校園一卡通系統,優化網絡系統。截至2017年9月1日,學校接入互聯網出口帶940Mbps,校園主幹網采用了雙核心雙鍊路結構,帶寬達到2000Mbps。教學用終端(計算機)918台,所有教室均安裝電腦、投影儀等設備,基礎設施很好地滿足教育教學和管理需要,主要教學場所均配備了必要的多媒體設備。網絡信息點數1500個,無線發射點451個,覆蓋學校整個區域,實現了校園一卡通與商務收銀系統、門禁系統、水控系統、圖書管理系統、數字化校園等系統的對接應用。一卡通使用範圍涵蓋校内就餐、校内購物、圖書借閱、無線上網以及教務自助查詢打印系統等。在數字資源建設方面,數字資源總量528.17GB。有126門課程在網絡教學平台中建有網絡教學資源,部分專業應用了虛拟實訓軟件教學。
在管理應用服務系統建設方面,學校還構建了校園信息管理平台,綜合集成了學校行政辦公、教務教學、圖書管理等系統,各類應用系統實現了平台統一、數據統一,實現了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學校對在線教學及網絡課程等方面進行了重點建設,使數字化系統在教學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提升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
一是學校大力開展信息化教學大賽、“微課和慕課”創建大賽、“網絡課程”為主要形式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引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改造現有的教育教學過程,促進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教學過程的深度融合。近年來,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比賽,微課教學比賽,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二是學校積極參與申報教學資源庫建設。2016年學校牽頭全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現已經順利通過驗收與答辯。目前,學校又積極投入社會工作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申報工作,現已被确定為2018年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備選庫。
二、“雙師”隊伍建設
(一)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學校準确把握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新形勢,着力優化隊伍結構,學校現有教職工335人,專任教師191人。其中專業教師155人,雙師型教師129人,分别占專任教師的比率為:81.15%、67.54%。在專任教師中,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51人(其中正高9人),中級職稱104人,分别占專任教師的27%和55%。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曆或學位的17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人),占專任教師93%(博士占16%)。同時我校積極建設和完善兼職教師隊伍,從行業企業一線聘請兼職教師76名,進一步完善了我校師資隊伍的“雙師”結構。
(二)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1.加強教師培訓。
為提高學校教師素質,充分發揮教師在人才強校中的作用,學校采取“送出去、請進來、派下去”等内外結合的培訓形式,以提高教師專業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為目的,以加強“雙師型”教師為重點,以實施素質提高為抓手,全方位開展學校師資隊伍的培訓。
2.加強名師培養。
我校擁有全國民政行業領軍人才1名、北京市教學名師5名、北京市優秀教師2名、專業帶頭人12名、骨幹教師61名。并建有兩個“民政部技能大師工作室”。
3.注重企業兼職教師培養。
目前學校各個專業根據專業需求積極聘請企業行業中的技能名師為學生授課,2015、2016、2017年度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程總額分别為55.33萬元、65.03萬元、61.36萬元。
(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作為民政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更加強調人的職業素質和品格,這就要求教師在師德師風建設方面标準更高。學校專門制訂《教學事故處理辦法》,加強教學運行、質量管理、教學考核等各個方面的規程監管,提高教師的質量意識。發揮學校國際教育與國際交流職能,結合民政部養老、殡葬等國際化項目的執行,加強教師與國(境)外的交流,學習和借鑒國際經驗,提高教師的國際視野。通過校企合作與産教融合的深入發展,校内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組建團隊參與教學工作,同時鼓勵專業教師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和指導學生職業技能大賽,不斷加強教師職業精神的塑造。
根據《教育部、财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學校及時修訂完善了《“雙師素質”教師資格認定及管理辦法》、《校内兼職教師管理辦法》、《校外兼課教師管理辦法》等文件,持續踐行“人才強校”理念,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符合學校目标定位、适應專業發展需要、師德師風優良、業務素質好、結構比例合理,與高職教育特點、民政教育和學校發展相适應的“雙師型”專兼師資隊伍。
三、專業人才培養
(一)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專業結構不斷優化
2017年學校共設置17個專業,覆蓋公共管理與服務、教育與體育、醫藥衛生、土木建築、農林牧漁5個專業大類。校級特色專業8個, 2017年學校新增招生專業公益慈善事業管理。
根據學校的服務面向,以優勢專業為核心,按照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的原則,圍繞“幼、老、康、故”生命線構建兒童福祉、老年福祉、假肢康複、現代殡葬4個專業群,分别對接嬰幼兒服務業、養老服務業、健康服務業、殡葬服務業等行業。
2.不斷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積極探索産教融合實施路徑,形成了“政校企行”緊密合作夥伴關系。建立了“校中園”—将北京啟蕊康複中心(特殊教育幼兒園)引進學校,實施教育康複工作坊、建設“康複雲”資源的智慧教育康複綜合實訓室。組織330家院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宣傳機構和社會組織共同組建 “中國現代養老職業教育集團”。同浙江綠康醫養集團等3家知名養老公司簽訂現代學徒制合作協議并設立100萬專項基金,實現合作共赢。通過引企駐校成立“校中廠”—艾格美假肢矯形博奧校企合作中心,引校進企成立“廠中校”—佛山中醫院康複工程校企合作基地,并以此為依托開展生産性實習實訓。與秦皇島海濤萬福環保設備有限公司等國(境)内外機構成立“現代殡葬協同創新中心”,投入500餘萬元成立“現代殡葬協同創新中心科技創新重點實驗室”作為學生生産性實習基地和殡葬設備設施研發基地,共同推動現代殡葬技術應用、示範及産業發展。
3.人才培養成果顯著
學校人才培養成果豐碩。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成為教育部、民政部、國家衛計委首批養老服務類專業示範點。《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全方位育人的“5432”人才培養模式》榮獲2017年北京市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以婚禮文化為引領,校行企協共同育人的婚慶專業現代學徒制探索與實踐》、《融合教育理念下孤殘兒童學前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分别榮獲2017年北京市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我校學生積極參加各級技能競賽并斬獲佳績。2016“踏瑞杯”首屆全國高職高專人力資源管理技能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第五屆全國高職高專社會工作能力與實務技能水平大賽二等獎3個,三等獎1個。第八屆全國職業院校職業技能養老護理員技能大賽一等獎2名,二等獎2名;孤殘兒童護理員大賽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殡儀服務員職業技能大賽二等獎5名,三等獎2名;墓地管理員職業技能大賽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遺體防腐整容師職業技能大賽特等獎1名,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1名;遺體火化師職業技能大賽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全國第五屆康複技能大賽優秀獎1名。
(二)課程體系
截至2017年9月,學校共開設課程511門。從課程類型看,A類(純理論課)課程82門,占開課總數的15%,B類(理論+實踐課)課程352 門,占開課總數的68%,C類(純實踐課)課程87門,占開課總數的17%。實踐類課程主體地位已經确立,并充分利用實踐類教學環節增強紀律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1.完善公共基礎課程體系
突出學生核心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進一步完善人文素養課程體系,豐富拓展職業素養課程模塊,持續引入超星爾雅在線課程,每學期開設人文科技類、經濟社會類、藝術修養類、創新創業類網絡課程10門。學校設立了素質教育教研室,開設《唐詩宋詞精講》、《韓語入門》、《音樂鑒賞》、《素質體能訓練》等21門傳統文化線下選修課程,拓寬選修課覆蓋面,加強素質教育的普及。
2.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專業課程體系
婚慶服務與管理專業通過開設三禮精讀、中西婚禮文化、中外愛情文學鑒賞等專業必修課程和運用中華傳統文化的人生各個階段的“人生儀禮”慶典體系,将“人生儀禮”文化貫穿于專業教育全過程,建立了“合和之禮、愛親之情”的專業理念,形成了“仁愛、禮義、專業、專注”的工匠精神,構建了知行合一的職業素質體系,引導教育學生樹立正确的曆史觀、文化觀、道德觀,增強學生的底蘊和素養。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把學生全面培養和發展成為具有仁孝慈愛精神的青春養老人作為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創造性地開設了“孝道仁愛”教育活動,通過學校教師、企業和機構一線的從業人員到校開辦專題講座——“孝愛大講堂”,培養學生認識老人、尊重老人、服務老人的“孝愛”文化價值理念和倫理觀,培養學生從事養老服務業的職業道德,打造老年專業以“孝愛”為特色的職業精神。現代殡葬技術與管理專業舉辦生命文化節,開展“生命文化大講堂”、“411祭孔子活動”,傳承仁德文化,豐富生命文化課程體系。假肢與矯形器技術、康複輔助器具技術與康複治療技術專業倡導“工匠文化”,積極構建“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作理念,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在專業實踐中感悟專業積累技能,在公益實踐中感悟人生增強溝通,在社會實踐中增強責任感積澱職業智慧。
3.加快信息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國家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已經完成“一大系統(門戶)、四個服務群體、四類崗位群、七大資源分庫、六種資源形式、34門在建課程”。截至2017年12月建成總素材近21985條,包括文本素材7000個、圖片素材7000個、動畫130個、視頻素材1100個、虛拟仿真動畫60個、課件庫90套、試題庫140套、案例庫(包括文本、圖片)150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智慧職教注冊用戶12469人。學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相關的34門課程都已完成在智慧職教平台(http://www.icve.com.cn/)的課程資源建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在校生可以通過資源庫随時進行課程預習、複習,在線完成作業、進行課程試題訓練等事項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教學資源庫的視頻、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源進行授課,實現課程資源的共享。
除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外,2016年底學校社會工作系啟動籌備社會工作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2017年5月聯合全國25家擁有社會工作專業的職業院校,及10家行業組織進行資源庫的共同建設及申報工作。截至2017年8月已建成10門核心主幹課程、14個模塊、67個微課、3247個素材。智慧職教及雲課堂兩個平台用戶量2000餘人,覆蓋教師、學生、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社會學習者四類用戶。9月進入國家級2017年年度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備選庫。
(三)校内實踐教學
1.實習實訓基地不斷擴展
學校校外、校内實習實訓基地囊括多個院系、部門,包括老年福祉學院、生命文化學院、社會工作系、社區服務系、民政管理系、假肢矯形康複系、通識教育中心。學校現有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54個,校内實習實訓室81個。校内實踐教學工位數為3181個,2016學年學生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學時總量達到972738學時。
2.學生實習管理
(1)制定了專門的學生實習管理規定
制定了《球王会体育官方app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囊括了實習組織、實習教學管理、實習安全管理、實習檔案管理、創業或其他類别實習管理、實習管理禁止性規定等重要相關内容,規範了認識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的各個環節、步驟,明确了學校、企業、學生的各項權利與義務。強調把學生作為實習管理工作的中心,凸顯學生的中心地位,一切為了學生的安全、成長和進步。
(2)實施學生實習信息每月更新制
自2017年9月起,教務處與教學督導室共同肩負管理學生實習活動的責任。兩個部門共同商議、調整、制定了較之以前更為完善的學生實習信息統計表,做到實習信息一目了然,實習時間清晰分段。同時,各院系于每月第一周,向教務處與教學督導室報送最新學生實習信息,對所有學生的實習信息進行更新替換,确保學校能夠及時掌握所有學生的實習現狀。
(3)實地巡查學生實習情況
教學督導室與教務處,每學期均對各院系的實習學生及校内指導老師的實習指導工作進行随機抽樣實地巡查,對學生實習實踐活動起到了很好的督促、警示、規範的作用。此外,實地巡查的行為,也是學校了解校外實習基地,判斷、考核實習基地實際運作的一個途徑。
3.以“現代學徒制”為代表的特色實踐教學得到發展
從2015年起,依托教育部首批行業試點工作的開展,學校确定了一批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專業,不斷探索建立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完善學校、企業、行業和社會中介機構參與的評價機制,力求切實提升學生崗位技能,提高學生就業的專業對口率。具體工作包括招工招生、教學管理、學徒管理、畢業與就業管理。
4.優秀畢業設計及優秀指導教師評選
教務處負責每年一度的優秀畢業設計(論文)評選的相關工作,對占總數量5%的優秀畢業設計(論文)進行嚴格篩選,對占總數量2%的優秀指導教師進行嚴格把關。
(四)校企合作
1.建立現代殡葬協同創新中心,促進現代殡葬應用研究
根據教育部、财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教技〔2012〕6号)、《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發展規劃》(教技〔2014〕2号)等文件精神,為進一步整合現代殡葬科技與教育協同創新資源,深入開展現代殡葬領域的研究與開發,促進現代殡葬技術集成與成果轉化,推動現代殡葬技術應用、示範及産業發展,經過一年的籌備,2016年12月,國内首個與國際接軌的現代殡葬協同創新中心在球王会体育官方app生命文化學院正式揭牌。秦皇島海濤萬福環保設備股份公司簽訂協議每年為協同中心出資100萬元,用于協同中心的日常運營與現代殡葬的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廣。
2017年3月-9月,現代殡葬協同創新中心科研課題“殡葬場所氣體排放連續監測系統項目”獲得階段性成果,試驗成功,已申請國家立項。此外,《殡葬場所氣體排放連續監測系統技術規範》和《火化機生産制造通用條件》獲批民政部殡葬标準立項。
2017年5月-9月,協調殡葬設備生産企業,針對西藏海拔高等地理氣候特點,專門研制生産高原遺物焚燒設備,結合當地天葬喪俗,設計制作遺體瞻仰棺,并向西藏捐贈設備、物品、車輛,總價值達300餘萬元。
2.職教集團促進職業教育與産業深度融合
學校創建了中國健康養老職業教育集團(中國養老産業與教育聯盟),吸納350個院校、行業企業參加。2015至2017年,經教育部、民政部批準,由全國民政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民政部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主辦、球王会体育官方app(民政部培訓中心)、全國民政行指委老年專指委、中國養老産業與教育聯盟承辦的第二屆、第三屆和第四屆全國養老産業與職業教育高端對話活動暨京津冀養老人才發展論壇在學校舉行。論壇以“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為目标,以“對接·合作·共赢·發展”為主題,通過主題演講、直面對話、國際視野以及畢業生供需見面會、項目發布等幾個環節上實現全國養老服務職業教育與産業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建立和完善了職業教育機構與養老服務行業企業的教産合作機制,搭建了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為推進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多層次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學生發展
(一)營造全新育人格局
2017年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肩負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學校制定印發了《推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改革實施意見》,明确了工作思路:一是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二是要培養“四有”青年,讓學生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三是要建設一支思想過硬的幹部隊伍;四是要搭建黨建、課堂、課外、校園文化平台;五是要上好思政理論課程、加強自我管理、做好文化育人;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育人方向。
(二)提高就業質量
學校始終堅持以學生就業為導向,通過教學教育改革,構建全程化的創新創業、就業指導體系和多元化的就業管理服務體系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就業方面,學校加大了就業工作力度。組織承辦了多場次的招聘雙選會,招聘雙選會的規模和質量均超過以往。創業方面,推進了創業孵化園平台建設,深化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園這一平台建設,制定出台相關文件,組織創業大賽活動,活動中湧現出一些有思想有創新、有創意的創業項目,遴選優秀校級學生創業團隊參加北京市組辦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1.學校近三年招生情況
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相關工作要求,我校嚴格執行陽光招生工程,開展了普通高考招生、單獨(自主)招生、單考單招、成人大專和3+2中高銜接五種類型的招生工作。2015年實際招生數1384人,報到率達89.45%;2016年實際招生數1552人,報到率達88.79%;2017年實際招生數1375人,報到率達92.3%。其中,2015年單獨(自主)招生報名人數768人,錄取400人;2016年單獨(自主)招生報名人數881人,錄取609人;2017年單獨(自主)招生報名人數2138人,錄取824人。招生計劃呈逐年上升趨勢,錄取數與報到數量趨于平穩,一次投檔率達到100%的省份逐年提高,跨省自主招生考試省份與計劃數逐年遞增,自主招生報考人數、錄取人數和報到人數逐年成倍的增加。
2.畢業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情況
學校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把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融入相關專業教學中,将相關課程考試考核和職業技能鑒定合并進行,踐行“四個對接”:專業與産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内容與職業标準對接,教學過程與實踐過程對接,學曆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各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确規定了畢業生必須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特别注重在課程開發中遵循“課崗對接,課證通融”的理念,融入行業職業标準和企業技術标準,使課程設置和教學内容盡量覆蓋高等級職業技能和素質要求。
2015年,我校全日制普通專科畢業生972人,其中890人取得國家或行業頒布的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證書取得率達92%。2016年,我校全日制普通專科畢業生945人,其中896人取得國家或行業頒布的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證書取得率達95%。2017年,我校全日制普通專科畢業生959人,其中821人取得國家或行業頒布的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證書取得率達86%。
2017年,我校假肢與矯形器技術專業通過國際假肢矯形學會(ISPO)認證,提升了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假肢與矯形器技術專業畢業生80人,其中70人取得“國際假肢矯形技術員”職業資格證書,證書取得率達87.5%。通過“雙證書”的取得,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就業競争實力。
3.畢業生就業情況
我校2015屆畢業生數為972人,就業率達96.4,對口就業率達74.3%,簽約率為18.02%,創業率達0.2%。 2016屆畢業生人數為945,就業率達95.03%,對口就業率達71.8%,簽約率為23.77%,創業率達0.3%。2017屆畢業生數為959人,就業率達98.54%,對口就業率為74.3%,簽約率為24.12%,創業率達1.5%。就業率處于持續穩定增長狀态。
五、社會服務能力
(一)社會服務
為充分發揮學校辦學特色與優勢,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服務社會與地方經濟發展,學校積極推進社會服務,成效顯著:一是對接地方需求,拓寬社會培訓的廣度;二是充分依托專業優勢,通過深化合作,拓展社會培訓的深度;三是注重社會培訓品牌創建,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培訓質量的全面提升;四是對接社會需求,提升培訓服務水平。
1.認真履行民政培訓職能
學校是國家民政部培訓基地,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學校充分履行培訓職能,面向全國開展老年、兒童機構管理培訓、養老與社工等專業人才培訓、全國民政廳、局長培訓等多個培訓項目。 2015年到賬資金2193.25萬元,培訓5880人次。2016年到賬資金2453.25萬元,培訓1149人次。2017年到賬資金445.25萬元,培訓8358人次;遠程培訓資金248萬元,培訓1030人次。學校還積極承擔了地方政府委托的培訓任務。2015年到賬資金205.51萬元,培訓840人次;2016年到賬資金42.11萬元,培訓179人次;2017年到賬資金452.67萬元,培訓1194人次。
2016年,學校進一步落實《民政部羅霄山片區扶貧攻堅工作實施方案》,開展智力扶貧,以期實現“幫助一名學員就業,脫貧一個家庭,帶動一個鄉村”的目标。民政部千名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培訓扶貧項目本項目曆時9個月,共舉辦培訓班8期(江西吉安4期,湖南郴州2期,江西贛州2期),培訓學員1003人。每期培訓班均安排了170個課時以上,1003名學員全部順利結業,87%的學員還取得了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半數以上的學員已順利就業,初步實現了預期目标。
三年來,學校緊緊圍繞民政工作中心任務、民政事業發展大局和民政人才隊伍建設戰略,推動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向特色、精品、高端培訓轉型。着力抓好以全國民政廳(局)長和新任民政局長為對象的高端培訓,以民政技能人才為對象的技能鑒定培訓,面向民政幹部和專業人才開展的民政業務培訓以及面向西部地區和基層開展的送教上門培訓。學校為民政事業發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撐。
2.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有序開展
學校是民政部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所在單位,充分發揮職業技能鑒定功能,在全國設立職業技能鑒定站,開展養老護理員、孤殘兒童護理員、假肢師、矯形器師、殡葬服務等民政職業技能鑒定工作。舉辦養老類、殡葬類、孤殘兒童服務類等全國民政職業技能大賽,不斷提升民政人才隊伍建設水平和質量。
(二)技術服務
近幾年,學校黨委高度重視科研工作,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列為職能目标,逐年加大了對科研工作的投入,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
2015年度,學校18項縱向科研項目有到賬,到賬經費共計297.5萬元;12項政府購買科研服務有到賬,到賬經費共計511.67萬元;6項橫向技術服務有到賬,到賬經費共計31.85萬元。2016年度,學校7項縱向科研項目有到賬,到賬經費共計251.6萬元;14項政府購買科研服務有到賬,到賬經費共計364.72455萬元;3項橫向技術服務有到賬,到賬經費共計33.91168萬元。2017年度,學校9項縱向科研項目有到賬,到賬經費共計256.905978萬元;11項政府購買科研服務有到賬,到賬經費共計251.216408萬元;2項橫向技術服務有到賬,到賬經費共計19.2萬元。
從2015-2017年的到賬金額來看,縱向科研、其他服務及橫向技術服務各項數據整體穩定,在技術服務上尚未突破。縱向科研方面,我校持續獲得财政部基本科研經費支持,并承擔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民政部課題、北京市教委課題、北京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等。2016年起,民政部科研課題計劃大幅縮減,因此我校縱向科研立項數和到賬額都随之減少。其他服務方面,我校積極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發揮智囊作用。2015年由于承擔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項目”,到賬經費較為突出,2016-2017年較為穩定。橫向技術服務方面,學校日益注重産教研結合,強調科研成果轉化。但是因為學校的學科背景和民政特色,學校更多的是受政府單位委托開展研究,與企業單位的技術合作交易還需要進一步拓展。
我校在民政創制研究、發揮智囊作用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學校結合民政事業的改革發展、結合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結合教師個人成長的積澱和提升,重點從社會工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領域入手,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議。另外,以學校研究平台為依托全面提供民政科技服務。學校以民政部假肢矯形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平台為依托,着力推出标志性研究成果,拓展社會服務功能,發揮項目及其帶動優勢,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
六、改進計劃和發展方向
在國家加快發展高職教育,面對高職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常态和努力提高适應社會需求能力的新要求,球王会体育官方app作為一所具有民政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将深入探索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内涵與路徑,争當新一輪改革發展的示範,通過本次評估調查,我校将在服務京津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辦學追求中,立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結構優化、内涵深化、模式探索和質量提升,不斷增強人才供給的适應性和針對性,不算提升學校辦學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自覺承擔起自主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責任和使命。
(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進行系統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本真,積極創設适合學生的教育,培養“首崗能頂上,多崗可遷移,發展可持續”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以一流促發展,建設一流職院,增強核心發展力。持續全力推進“國内一流,國際領先”優質高職院校建設,通過“推進綜合改革,強化教學團隊,創新培養模式,完善質量保障,深化協同創新,建設魅力校園,打造民政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全面增強學校在國内、國際的競争力和核心發展力。
(三)以增量促發展,優化專業結構,提高産業融合度。根據京津冀地區經濟社會轉型升級需求,圍繞京津冀地區支柱産業、特色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結合實際,學校确立主體專業和特色專業,突出主體專業在規模、師資、設備、課程教學、招生與就業等方面的優勢,其他專業圍繞主體專業進行設置。
(四)以改革促發展,創新育人模式,增強體系科學性。創新高職學生培養模式,研制高職教育專業教學标準,促使學生知識、技能、素質協調發展。全面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推行第三方參與專業診改,完善專業建設質量保證體系。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将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全面強化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創新創業熱情,培育一批創新創業成果。加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五)以創新促發展,增強服務能力,提升科研轉化率。對照“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和“驅動發展”戰略,以京津冀地區發展的重大問題作為學校協同創新平台發揮作用的主攻方向,進一步創新科研機制,完善科研組織方式。深化科研成果轉化改革,完善促進教師科研成果轉化的政策機制,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
(六)以強師促發展,推進智庫建設,強化人才聚集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通過選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到國内外高水平大學或研究機構進修深造、下企業挂職鍛煉等途徑,提升中青年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同時,進一步加強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優化兼職教師技能層次,培養有實踐經驗的專兼職師資。